一些簡單的SCM介紹材料,往往給人一種莫名的感覺,這么多功能和模塊,相當部分與ERP有重合。而另一方面,通過基于Internet的Web技術,將供應商管理模塊和銷售管理模塊開放給上下游用戶,供應鏈管理不就輕松完成了?那么SCM到底還有什么用呢?那么是不是說SCM就是ERP中一些功能模塊的簡單擴展呢?SCM是否將最終被完善的ERP所取代呢?
ERP軟肋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yōu)g覽下面在日常生產中會遇到的現象:
一個礦泉水制造商在制訂銷售目標時,肯定會有一項要求:無論任何時間,顧客進入商店后可以買到自己生產的礦泉水,這是做好市場的最基本要求。但令人遺憾的是,縱橫交錯的分銷網絡確保了這種敏捷性的同時,也帶來了麻煩。不確定性引發(fā)分銷點對定貨量不斷變動,隨之引起對生產需求的強烈波動,這對企業(yè)從內部資源管理角度建起的ERP無疑產生很大沖擊。而倘若水廠的分銷網絡又由好幾級構成,每一級又無法避免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各行其是地考慮定貨數量,那么這種產品生產的波動將變得更為復雜。最終的結果是引發(fā)工人無節(jié)奏的工作,而且無論原料庫存,還是成品都要為種種突發(fā)事件做大量準備。此時,ERP要實現的零庫存、低庫存愿望都成為了企業(y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時候有不少人會想到MRP的生產計劃功能,通過有效的MRP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一個自行車裝配商擁有眾多供應商,并依照市場需求利用MRP進行計劃和訂購原料。但是進貨環(huán)境是在不斷變化的,銷售也有淡季、旺季之分,不考慮這些因素,單一去制訂生產能力計劃,最終還是不能平息生產頻繁的波動,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批量模型MRP系統(tǒng)不能提供速度和彈性來結合各種情況下的實時供需。
需求小時少生產,大時加班生產,在粗糙管理下,確實可以利用這種人為調整手段解決問題,但會遺漏太多的商機。既使需求平穩(wěn)、供應可靠,也存在很復雜的管理問題。一些生產或裝配復雜的離散型產品的企業(yè),業(yè)務核心在車間。車間內擁有眾多的產品生產線,如何有限提高設備利用率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設備很多,平時大部分時間利用率很低,只有在需求突然增大后,設備又要經歷超負荷運轉。如果某個地方出點差錯?那么生產停滯不前,麻煩接踵而至。如何將這些負荷平衡到各個時間段而又不會出現產品過剩的現象?也就是必須堅持按經濟批量法操作,進行詳盡的排程,但從ERP得到的中途數據和標準并非100%精確反映市場發(fā)展,最終造成了排程會不斷的變化重組,車間情形依然很紊亂。
事實上,SCM正是解決上面問題的核心方法。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下何謂供應鏈管理。供應鏈實質是在“供”、“需”雙方架設的一種供應鏈條。物流從供應商開始,通過各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向用戶移動。環(huán)節(jié)間都存在著供需對應,形成一條首尾相連的鏈條。鏈上除物流還有信息流。需求信息與物料流動方向正好相反,從需方向供方流動;需求信息引發(fā)供給信息。礦泉水制造商遇到生產波動的核心是因為它的分銷網絡缺少一個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以便各個點的銷售信息及時反饋到生產廠。離散型產品生產企業(yè)真正所需的是能使物料流以可預見的方式快速傳遞,哪怕在供需反復無常這樣極其復雜與動蕩的制造環(huán)境中。顯然這些在傳統(tǒng)的ERP中都得不到很好的幫助。
擊破軟肋
Gartner早在1997年的調研報告中,就指出過:“于那些有著多層銷售體系的企業(yè),會選擇在他們原有的ERP應用軟件中追加供應鏈規(guī)劃的功能,否則他們就將承擔分銷成本提高至少10個百分點或者交貨不及時、庫存失調等各種問題出現的風險。”SCM能幫助企業(yè)調整優(yōu)化大量ERP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這些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ERP計劃不夠準確;其次企業(yè)間商務協同需要打通;再者ERP處理能力有限。SCM將使ERP控制的內部生產管理過程更為優(yōu)化。非常成熟的產業(yè),競爭到最后,產品的生產、交貨時間越來越重要,這種時間降低的貢獻主要在于成本上,一個星期可以交到用戶手中,或者一個月可以最終交付,因為產品成熟,用戶不會感覺到太多的不同,主要是企業(yè)可以更快地實現價值。這種產品,像IT熟知的PC產業(yè),家電中的彩電生產……產品同質化后,對產、供、銷的過程的銜接需求更加強烈了。比較完善的SCM可以使每個過程和每個過程之間的銜接縮短,如此一來整個產、供、銷的過程縮短了,即使產品同質化,但效益實現周期,市場占有優(yōu)勢都會非常明顯的表現出來。循環(huán)往復,企業(yè)就能得到最大的效益。那么這也就是過程優(yōu)化帶來的好處。那么如何提高產、供、銷速度呢?
ERP在處理過程優(yōu)化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主要體現在計劃方面,SCM可以做到計劃更準確。在ERP的計劃中,計劃焦點是針對每一個部門的,生產上有MRP物料需求計劃,有主生產計劃、能力計劃,還有銷售計劃等等,與SCM不同,這些計劃是針對每一個部門去設計的,之間是割裂的,沒有很好的銜接;此外做ERP中的計劃時,它的前提假設是資源無限大,也就是說所有的計劃都是在設想企業(yè)銜接部門的能力無限大的情況制定的,生產部門眼中,物料會由采購部門隨時送到,即使是突發(fā)性的需要大規(guī)模加產,也不會去考慮采購部門的能力問題。而事實上,這些問題不會因為你沒有去考慮就不存在。這種假設前提下做出的計劃肯定不是準確的,需要在生產中不斷去調整,也就意味著不斷會失去一些機會和時間。而SCM管理在做這些計劃時,它基于的是有限的資源,它的有限不僅僅局限于企業(yè)內部的資源,它可以把企業(yè)的外部資源,非常長期的但又不是沒有什么關系的資源放進來,那么它把資源擴大了,但又仍然是基于有限的,這樣做出的計劃更為準確。相比SCM實現了計劃,ERP軟肋逐現。這種情況是由于ERP系統(tǒng)中的靜態(tài)資源數據表造成的,因為在ERP提供的諸多規(guī)劃功能中,不同的物料、能力以及需求的約束因素是分別考慮的,互不相關。SCM軟件則需要同時考慮所有相關制約因素,并根據這些制約因素進行實時調整。
現在有一種思路就是通過對ERP內部計劃的調整來適應這種市場發(fā)展。但ERP在軟件設計中主要著眼點在事務處理上,單一的通過調整,很難達到SCM功能,很多SCM軟件不能做的事情在ERP中是應該進行處理的,非要把SCM的專長追加到ERP軟件內部去的話,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再者最終會造成ERP負荷過重,運算速度會大打折扣,把SCM的一技之長獨立出來,倒不失為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辦法。
商務競爭中,依靠單個企業(yè)越來越不足以對抗商務環(huán)境了,ERP核心是實現企業(yè)內部的管理,在企業(yè)間的緊密配合上,責無旁貸地需要SCM這樣的工具來銜接。無法使上下游之間緊密結合,也帶來了ERP在做前端市場需求預測時能力不夠的缺陷。SCM則可以通過運用電子商務平臺,可以是Web方式,甚至PDA手持設備等等連接上下游,原料供應商和銷售渠道商,最后就是統(tǒng)一的數據信息。因為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之間出口是不一樣的,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產品的名稱不統(tǒng)一。這一點也跨越了普通ERP間無法有限溝通的弊病,不同供應商、渠道伙伴內部使用的信息技術會來自不同的供應商,彼此技術參數、接口不同。單一基于這些系統(tǒng)的交流,如果在交流平臺上沒有配對的關系,那么很容易買家找不到賣家,賣家找不到買家,SCM提供的則是具有統(tǒng)一的數據信息的平臺,這無疑實現了企業(yè)間的溝通。
ERP是面向事務的管理,注重的是企業(yè)經營流程的順利進行,因而從技術角度來說,處理數據的速度還不夠快。相對市場的變化,事實上無法跟上發(fā)展,尤其在數據處理上,實現進一步的市場分析預測有很大限制,而SCM工具在數據處理上擁有很大優(yōu)勢。一般來說,業(yè)內有SCM處理信息不會超過1小時的說法,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SCM中蘊涵的多種基于優(yōu)化的人工智能的模型,為處理突發(fā)事件創(chuàng)造了條件,加快了日常企業(yè)運營中與上下游的溝通速度。
SCM未來趨勢
當前企業(yè)信息化中占主導地位的ERP廠商正在躋身SCM市場,對ERP在市場反應能力和計劃準確性等方面進行修正。我們發(fā)現了很多ERP與SCM軟件之間趨同的勢頭。廠商開始把越來越多的SCM功能追加到ERP中。而SCM廠商也有進入ERP領域的勢頭。
至于當前的SCM、ERP廠商,甚至與CRM廠商間的合作,只不過是一種貌合神離,出現涵蓋ERP、SCM,甚至CRM的集成化產品發(fā)展格局已成必然。
除了ERP、SCM走向集成,外包成為SCM發(fā)展的又一趨勢。外包成為一種趨勢,也反映了客戶對使用復雜的系統(tǒng)軟件完成信息化建設出現了新的思考。但這種形式是否可以應用到ERP這樣的項目中,還有待考查。從現在看,中小企業(yè)是一個主要用戶群。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oesoe.com/
本文標題:瞄準ERP的軟肋
本文網址:http://www.oesoe.com/html/consultation/10820622981.html